06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成分分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图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一步则是,生产试验品种审定,示范推广。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31 18:46:4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家洋院士谈野生稻如何驯化 一株自生自灭的野生稻成为农民伯伯手中的粮食,需要多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表示,可能需要经历7000年到1万年。
经历近8年的时间,2021年2月,《细胞》杂志发表了李家洋团队在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的成果,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环境变化适应性。《中国科学报》:对于刚步入科学大道的青年人来说,您觉得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想跟他们分享? 李家洋:做科学研究,要具备几个特性。在工作中,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同时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合作者,他们很愿意参加这个项目。同时,做出来的种子拿到田间生产上去测试,比如丰产性、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等。我们在做研究当中很多情况都是如此,就像第二步建立技术体系的过程,为了得到高效的组织培养、高效的遗传转化,每一步都反复试验,走了很长时间,有很多次失败,最后能找到一条路。
第三步,设计改造野生稻的线路,找到哪些是我们需要的优势性状基因,然后精准改造。自然驯化水稻的过程是7000年到11000年左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可以缩短时间,最短可以不到10年,就看技术发展有多快,它提供的手段有多强。大科学装置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其承载的意义早已不止追求科学目标本身。
时间紧,任务重,再多困难也要克服。韩福生铆足劲头,从不合格产品的失效分析入手,探寻问题症结。为此,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探测器着陆火星所需要经历的过程。
天上明明有太阳,为什么还需要人造太阳? 这是人类让核聚变成为未来清洁新能源所做的努力。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为保障天问一号安全软着陆,他们设计了基于高吸能合金的缓冲元件,利用其高塑性和高吸能性吸收着陆时的冲击能。宋云涛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大科学装置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复合材料强韧性可调,但塑性不能满足所涉及要求怎么办?最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研究员韩福生率先研究出了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新型高吸能合金。2021年5月,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
近年来,韩福生团队已经研发出不同特性的系列嫦娥钢,并实现了30吨级合金批量冶炼生产。截至目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有职工2700余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通信信号由火星传到地球至少要十几分钟,无法实时监控,因此,这段异常复杂危险的着陆过程,也被称为恐怖9分钟。广开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
如何实现?急需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要求强度适中、塑性突出、单位质量吸能优异、环境适应性良好。根据各科研单元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科学规划、调整人员结构与层次。
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各类青年科技基金资助的机会和比例,营造人才宜居小生态,构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时间退回到2006年,探月工程二期已经进入紧张的工程实施阶段,而实现嫦娥三号在月面安全软着陆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最终目标。
常规超塑性合金需要高温才能展现其超塑性,无法在航天器上应用。编 者 距离地球3.2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在约9分钟的时间里,从约2万公里/小时减速至0,在陨石、沙尘暴等恶劣环境威胁下自主完成一系列复杂降落动作,在着陆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星球表面。文化版今起推出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列报道,聚焦不同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故事,感受我国科研创新的强劲动能。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讲,成功率已非常之高,然而对于航天任务,这样的产品合格率远远达不到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共运行了45万多个小时,为国内外15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开展了近2700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700余篇。这也是在嫦娥钢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组织调控技术形成的、具有极高吸能性的新材料,可以说是嫦娥钢的进化型。
发挥领军人才头雁效应和大科学装置磁吸作用,持续引进优秀科学家,努力形成靶向引才精准育才的人才工作格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皮雳介绍,在强磁场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有利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从而发展出新技术。
此前,全世界只有4个国家有这种设施,我们现在是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之一,部分指标创造了世界纪录。两种缓冲元件被分别安装在探测器的辅助腿以及探测器与腿部的连接处。
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为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助理研究员赵莫迪指着两个元件说:嫦娥钢外表看上去与普通钢材并无二致,但它不仅可以很硬,还能像橡皮筋一样被拉得很长,既硬又软。
为了一块嫦娥钢,韩福生攻关多年,历经诸多艰难,但他说没什么。而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又受限于天气或地理条件等限制,难以满足需要。实际模拟相关实验场景,重复熔炼过程,以复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圆满登月,为天问一号圆满登陆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器着陆缓冲系统的完全自主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从合金成分设计、晶体组织调控、精密熔炼以及加工成型技术等研制环节入手,历时6年,韩福生研究团队终于拿出了材料工艺和产品研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人造太阳一旦实现,能源危机将迎刃而解,一些因能耗限制而难以开展的活动,比如海水淡化、星际航天等,可以大规模开展,进而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进步。韩福生说:航天领域的研究意义大、责任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战略和国际声誉,所以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有的觉悟。
在进行着陆缓冲机构地面冲击试验时,提交的近2000件试验件中有两件拉杆出现异常断裂。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50多个火星探测器,但只有18次成功登陆。
各个主体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从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从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到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屡创新纪录,人造太阳装置持续燃烧 2021年12月,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创世界纪录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作者:徐靖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7 10:14:2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用好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创新,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成果上继续保持国际引领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皮雳介绍,在强磁场这样的极端条件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有利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从而发展出新技术。2021年5月,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
从合金成分设计、晶体组织调控、精密熔炼以及加工成型技术等研制环节入手,历时6年,韩福生研究团队终于拿出了材料工艺和产品研制的系统解决方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说:EAST像一个圆环形的大罐子,在它的内部,集成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极端环境。
煤、石油、天然气未来有枯竭的风险,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常规超塑性合金需要高温才能展现其超塑性,无法在航天器上应用。